王姓男女命名




王姓的來源有多個,但構成現代王姓的主要來源有四個:姬姓、子姓、媯姓和外族改姓。

姬姓王氏

最多的王姓來源於周朝的王族,周朝的王族本姓姬,但從這個家族(以及周的分封國中姬姓的王族中)中不斷有一些人由於失勢或亡國而分離出來,因為他們過去是屬於王家的因此以王為姓。這一支王姓以「王子喬」為始祖。

根據史書記載,周武王滅掉商朝以後,定都於鎬,歷史上稱為西周。傳二十一世至周靈王(前571年-前545年在位),國都在成周,即今河南洛陽。周靈王的兒子太子晉(也被稱為王子晉或王子僑),因為直諫被廢為平民。其子宗敬仍在朝中任司徒之職,當時的人們因其是王族的後代,便稱其為「王家」。從此,這支族人就以「王」為姓。傳到第八代孫王錯拜了魏國將軍,姬姓王氏又重新貴顯。先秦時期,這支王姓一直活躍於河南洛陽一帶。秦末漢初,秦朝的武城侯王離之子王元和王威,為了躲避戰亂,分別遷徙到山東琅琊和山西太原,最終發展成了最為著名的琅琊和太原兩大王姓望族,是王姓中最大的群體。姬姓王氏至少已經歷了2600年的歷史。在中國,90%的有家譜的王姓都源於姬姓王氏。

姬姓王氏還可以被細分為三個分支:

1. 周武王的弟弟畢公高封於畢國,春秋時,他的裔孫畢萬做了晉國的司徒,功高位重,被封於魏,戰國時,魏國、韓國、趙國三方瓜分了晉國。後裔中最著名的是戰國時代的「四君子」之一的信陵君魏無忌。秦國滅了魏國以後,魏無忌的孫子魏卑子逃到山東泰山,漢朝初年,魏卑子奉詔進京做官,被封為蘭陵君。當時因其是王家之後,便稱其為「王家」,從此便以王為姓。這支姬姓王氏大約有2200年的歷史了。

2. 第二分支源於春秋初年周平王的後裔。周平王在位51年(前770年-前720年),太子早夭,周平王駕崩之後,由其孫姬赤繼位,但姬赤的胞弟姬林奪了王位,即周桓王。姬赤出奔晉國,子孫以其曾為王者而改姓王。一直到唐朝,這支姬姓王氏一直生活在山西臨猗一帶,史稱河東臨猗王姓,這支姬姓王氏大約有2700年的歷史了。

3. 第三分支源於周考王(前441年-前426年在位)的胞弟桓公揭之後。桓公揭封於王城(舊址在今天的河南洛陽王城公園一帶)。他的封地雖小,但處於東周王城的西部,歷史上稱其為西周桓公。周朝滅亡以後,子孫遷到河南伊川和臨汝,以居於王城而改姓王,後被稱為王城王氏,這支姬姓王氏大約有2400年的歷史了。

子姓王氏

最古老的王姓出自子姓。傳說在商朝末年,商紂王的叔父比干與箕子、微子一起被稱為商末「三仁」。紂王荒淫無道,比干多次犯顏上諫,反遭到紂王殺害,其子孫因為是王子的後裔,所以就以「王」為姓,被稱為「子姓王氏」。子姓王氏的歷史至今已經有約3100年了。經歷了從秦朝一直到唐朝,再到今天。期間子姓王氏一直居住在河南地區,形成著名的汲郡王姓望族,後來散播到了甘肅、山東、河北和山西等地。

媯姓王氏

奉虞舜為祖先的媯姓王氏是王姓中重要的一支。戰國七雄之一的齊國被秦國所滅之後,項羽封齊王田建的長孫田安為濟北王,隨後項羽被劉邦所滅,田安也隨之失去了王位,子孫遂改姓王。這支王姓以北海和青州為郡望,一直以山東原齊國的封土為活動區域,有2300年的歷史了。

外族改姓

「王姓」中融入了大量的游牧民族、非漢族血液,還有許多後來改姓或賜姓王的,比較著名的有: 兩漢時的匈奴人、西羌鉗耳氏族、南北朝時候的高麗拓王氏族、鮮卑人的烏丸人、隋唐時的西域月支國的胡人、唐代回鶻族阿布思氏族、契丹人、11世紀—12世紀初葉時女真人中的完顏氏、耶律氏、夾谷氏、北宋西夏党項人、蒙元的蒙古人、滿清時滿州八旗的完顏氏、伊喇氏等氏族。 這些外族王姓隨著時間的推延和經過通婚等,多數同化為中國北方的漢族王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