孫姓的出現主要有三個淵源:
第一個說法是周文王的後代惠孫,其子孫為了紀念他,於是取其名字的「孫」字為姓。
第二個說法是源於孫叔敖後人。
第三個說法是最重要的,就是田完後裔。田完由陳國逃到齊國。由於他的品格高尚,齊桓公便立他為卿,可是他不愛慕權位,只請求當個管理百工的小官吏。田完復代在齊國立了功,齊景公賜姓孫氏。以上的三個說法以齊景公賜田完後代為「孫」姓一說最大影響。
此外,孫氏來源還有如下若干:
出自姬姓,為衛國國君康叔的後代。據《元和姓篡》所載,周文王第8子康叔為衛國國君,其九世孫叫惠孫,惠孫有個孫子乙,字伍仲,伍仲以祖父的字命氏,就是孫氏。因此他又叫孫仲。孫仲的子孫世居汲郡,是為河南孫氏。
出自羋姓,為春秋時楚國令尹孫叔敖之後。孫叔敖時楚國 期思人,字孫叔,在他任楚令尹時,因教化民眾,曾在期思開發水利有功,而深得楚人的擁護,其子孫便以他的字命氏,也稱孫氏。
出自媯姓。春秋時,陳(為周武王滅商後所封的媯姓國)厲公的兒子叫陳完,因事逃到齊國後,改姓田,田完的五世孫無宇次子田書,為齊國大夫,因有功被齊景公賜姓孫氏。後來齊國內亂,孫書的後人出奔吳國。吳將孫武,其後也。是為山東孫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