毛姓,中文姓氏之一,在《百家姓》中排名第 106。2007年毛姓人口在中國大陸排名第 87。
毛姓起源 :
源自姬姓,以國為氏,周文王之子毛叔鄭被封在毛國,以國為氏,遂為毛氏。
源於氐族,屬於漢化改姓為氏。如前秦的太傅毛貴,平東將軍、兗州刺史毛盛,梁州刺史毛當,河州刺史和都督河、秦二州諸軍事的撫軍將軍毛興,毛興之女毛氏是前秦王苻登之妻,稱為毛皇后;前秦高陵氐酋毛嵩、毛受。西魏毛遐,又名毛鴻運,北地郡三原人,世為酋帥,官至驃騎將軍、儀同三司,其弟毛鴻賓,官岐州刺史,孝明帝時因毛遐與毛鴻賓兄弟戰功卓著,特改北地為北雍州,以毛鴻賓為刺史;另毛鴻顯系毛遐乳母之子,勁悍多力,隨毛遐,毛鴻賓戰鬥,多衝鋒陷陣,官位散騎常侍,封縣侯,後為廣州刺史。
源於回族,屬於漢化改姓為氏。《明史》記載:毛忠,字允誠,初名哈喇,西陲人。曾祖哈喇歹在明洪武初歸附,起行伍為千戶,戰死;其祖父拜都從征哈密,亦戰死;其父寶以驍勇充任總旗,曾官至永昌百戶。毛忠,公元1394~1468年,初名哈喇,西域回回人,能征善戰,為明軍將領,常從明成祖朱棣北征。明宣德中出征邊外,官至指揮同知。明正統三年(公元1438年),哈喇與都督蔣貴率軍征討韃靼部阿魯台所部尕兒只伯,大獲全勝,因功升都指揮僉事。明正統十年(公元1445年),哈喇以守邊長達十年有功,明英宗朱祁鎮為表彰他,特賜予毛氏。第二年晉升為指揮使。明正統十三年又賜其名為忠,從此稱毛忠。
源於蒙古族,屬於漢化改姓為氏。1.出自蒙古族毛勝,公元1403~1460年,原名福壽,是元朝右丞相伯卜花的孫子,後歸附明朝,明成祖特賜予毛氏,其後裔子孫多稱毛氏。2.蒙古族毛里孩,原是蒙古族韃靼部落酋長,明憲宗以其名諧音賜漢姓毛氏,其後裔子孫多稱毛氏。
源於其他少數民族,今苗族、傣族、彝族、高山族、布依族、滿族、佤族、土家族等少數民族中,均有毛氏族人分布,多為明、清時期改土歸流運動中改漢姓為毛氏。